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其获奖作品通过受众、专家和时间的考验,是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好作品。
好作品是怎么产生的?2024年1月11日,在中国新闻奖研讨会上,中国新闻奖评委代表、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作主题发言,分享他的观察与思考。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陆绍阳:
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按照“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的评选原则,每年都会评出一批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精品佳作。
获得中国新闻奖是每个新闻人的梦想。要获得这份荣誉,作品要具备三个“经得起”——经得起受众的检验,经得起专家的检验,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尽管获奖作品反映的内容不同,关注点各有侧重,类别丰富多样,但它们有个共性:是记者“蹲下去”“深下去”“融进去”的产物。
1
“蹲下去”才能抓到“活鱼”
能否“蹲下去”,这是立场问题。
新闻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在劳动中产生,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新闻工作者“蹲下去”,在火热的劳动生活中发现新闻线索,是自觉践行“马新观”的初心使命。实践证明,正因为“蹲下去”,新闻人挖到了新闻富矿。
能否“蹲下去”,这也是态度问题。
“蹲下去”意味着新闻人的工作方式不是远观,而是走近新闻点,贴近报道对象;“蹲下去”意味着报道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平起平坐的倾听和对话。这样,作品才有更多感同身受的体会。
记者要蹲到哪里去?答案是蹲到现场及有历史记忆和时代烙印的地方去。
到了现场,才能抓到“活鱼”,获得新闻线索、写作素材,使内容有新鲜感;到了有历史记忆的地方,才会看出事物前后的变化,时间自带故事;而有时代烙印的地方,重要性自然也凸显出来。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重大主题报道作品《神山村三日》,记者采访了全村70户人家;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系列报道作品《记者调查·羊皮去哪儿了?》,记者走访行程达4千多公里;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作品《“小田变大田”引出“农田四变”》,记者积累梳理了10多万字素材。
记者只有“蹲下去”,才能了解社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只有“蹲下去”,才能闻到泥土的芬芳,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和鲜活的细节;只有“蹲下去”,才能走到百姓中间,听群众的心里话。
“蹲下去”,是记者写出好作品迈上的第一级台阶。
2
“深下去”才能使作品有厚度
光“蹲下去”不够,还需要“深下去”。
“深下去”是对内容的消化与处理,意味着记者角色的转换:从观察者到发现者。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解决办法。
“蹲下去”使作品保持鲜活性与温度;“深下去”则使作品有了厚度。
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消息《大山里的百灵鸟——冬奥开幕式上,唱着奥运会歌的山里孩子》,这个作品只有三分钟时间,却传递出丰富的意蕴:
来自河北省阜平县马兰乡的小女孩讲述她的感受、音乐对她的意义,这是第一层意思。音乐老师邓小岚,作为革命前辈邓拓的女儿,退休后来到生养她的第二故乡,让孩子们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这是第二层意思。编导采访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他由衷赞叹这些来自脱贫摘帽后的大山里“小百灵鸟”身上的精气神,这是第三层意思。
有当事人的原声,有背后的故事,还有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作品的内容更加厚实。
因为信息的扩充,作品更充实丰满;因为充分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作品更有说服力;因为对事件背后的现象、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作品更有穿透力。
“深下去”是表层向深层的开掘,是作者对报道对象、社会现象的沉思和真知灼见。
3
“融进去”才能有新意
讲好故事离不开创新表达,这样作品才会好听、好看。
“融进去”,是方法上的出新。创新可以从内部开始,沿传统路径不断深化、开掘,也可以像经济学家熊彼得所说,是一种“新的组合”——作品样式从单一走向复合,叙事从封闭走向开放、连接,表现手法从传统走向传统和现代交融。
电视新闻专栏《相约冬奥》是河北广播电视台一档以北京冬奥会为主题的日播栏目。它采用万花筒式的拼盘结构,各板块内容独立成篇,合力烘托主题;依托赛事报道,以冬奥故事为抓手,突出普通人的奥运情;现场播报和制作好的内容穿插进行、实景拍摄与动画模拟自然切换,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互动体验感十足的冬奥报道,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新千里江山图》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新千里江山图》把传统文化和“非凡十年”的发展成果结合起来,绘就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实现“硬新闻”的“软着陆”;将传统视听手段和VR技术结合,形成酷炫风格,有效吸引年轻受众;将绘画、音乐、舞蹈、动画、视听等多种元素融合,完成跨媒介叙事。
时代在变革,新闻题材、创作方式应顺势而变。
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获取新闻线索的机会变多,内容不再是稀缺资源,面临繁多复杂的“矿脉”,“蹲下去”“深下去”毫无疑问会使我们更接近事实、更接近真相,也更有可能让人产生共情。
随着受众接受方法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也将以其隐秘的姿态形塑全新的时代,新闻作品的样态样貌异常丰富,“融进去”会带给作品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和品质!
?
来源:中国记协微信
本期编辑:李永锡 樊杨
实习:陈祖明 任金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