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走基层看变化看发展 青春的“四力”在齐鲁大地绽放

2024-09-29 17:49 |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山东,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重要省份,这里不仅有壮丽的山海景观,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9月19日至25日,记者跟随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和全国行业类媒体青年编辑记者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活动走进山东,看变化、看发展。

青年编辑记者一行走进山东·枣庄石榴蓝莓零碳数字产业园,记录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有新使命、新任务的山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生气勃勃的发展局面为青年编辑记者们此行的采访提供了最鲜活的素材。科技创新、生态保护、文化“两创”、乡村振兴……在这个金秋时节,采访团成员们步履不停、满怀期待。

虔诚的目光? 折射千年文化新生机

  曲阜,一座举世闻名的东方圣城,2500年前,至圣孔子在此传道,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朽的遗产。

  庙宇巍峨,古木参天,气势恢宏。坐落于曲阜南北城市中轴线上的孔庙、孔府、孔林人潮涌动,成千上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三孔”,瞻仰圣人遗迹,感悟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打动我的是无数虔诚的目光。”在旅游淡季,“三孔”景区依然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这一景象触动了来自中国旅游报社的记者夏冬阳,调研途中她一直积极寻找身边合适的采访对象,“采访中我感受到,无论谁来到孔子故里,都会被这里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人们沐浴在儒学文化中,更深刻体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孔庙内的鲁壁前,来自北京的研学班正以诵读《论语》的形式缅怀先师。漫步孔府、孔庙,这样的研学团队还有很多。“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室要闻二组组长童静不由赞叹曲阜这般的文化盛景,并认为这是国人坚定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曲阜市固本开新,在保护好孔庙、孔府、孔林“老三孔”基础上,建设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和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由此,青年记者们特别关注到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孔子博物馆内跨时空的对话、蓼河上“一船入圣境、一河越千年”的光影秀……童静在报道中表露: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消失”的记者 寻觅基层深处红色基因

  提起枣庄,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铁道游击队和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战。自然,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与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是记者团一行抵达枣庄后的第一站。参观中,青年记者们全情投入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相关报道领域的记者更是“奋笔疾书”,生怕错过了关键信息。

  在紧凑的行程安排中,却有几位记者“不见踪迹”,他们去哪了?原来他们抓住宝贵的在枣庄停留的时间,走进基层,去采访了自己格外关心的话题。

  入职仅一个月的《中国社会报》编辑孙璐,此行主要关注的是山东各地的民政工作,但行程中并没有特别涉及,于是孙璐便主动与相关负责单位取得联系,经许可后独自前往基层进行了半日调研。

  “枣庄的民政工作目前比较侧重‘一老一小’人口服务体系建设,所以在枣庄薛城,我特意探访了当地的爱心餐厅、康养中心和儿童福利院。”在基层采访中,宁可少挣些钱也想多做些好事的爱心餐厅老板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让孙璐感慨当地公益事业的日渐成熟,“兼爱思想在当地体现得淋漓尽致,大爱汇聚,形成了和谐的生活图景。”

  《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曹明珠在出发前就对台儿庄地区基层党建进行了初步研究,来到这里便迫不及待地深入乡村。

  曾经的台儿庄是一片洼地,逢水必淹,为躲避饥荒人们只能逃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儿庄搞起稻田改革,兴修水利,村民们雨季也能吃饱饭了,人们逐渐选择在这里扎根、建设。

  曹明珠通过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台儿庄围绕稻田产业链组建了联合党委,并引导各村之间水稻品种形成差异化种植,逐步打造了特色品牌,这一举措中,党组织核心作用凸显。

  “抗战时期,军民一心,灵活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如今,我们又看到了这片红色土地上,村民灵活发展、因地制宜的精神传承。”曹明珠说。

翻飞的笔记 摹写乡村振兴致富密码

  乡村振兴的故事如何讲好?在枣庄,记者团成员们在小小的石榴上做起了文章。

  近年来,依托石榴树特色资源,枣庄市薛城区打造“冠世园·榴光溢彩”示范区,其中,“张庄模式”特色村6个、集中种植片区3处、石榴观光大道4条,总种植面积达2.2万亩,年产值达1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余元。《农民日报》记者张萌经采访调研后用《一棵石榴树长出10亿年产值》一文破解了石榴得以成为致富果的种种举措。

  采访结束当天即发稿,当被问及为何能快速采写好这样一篇文章时,张萌随手就将身旁石榴树上多余叶片摘掉的举动似乎说明了一切。她笑着解释说:“这是一种常见的田间管理,天天在田间地头跑,这些多多少少都懂一些。”也正是对农业知识的熟知,让她在写起乡村振兴话题的文章时得心应手。

  在枣庄市中华石榴博览园、万景园石榴盆景产业园、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等地调研过程中,一位手持录音笔还依然不停在本子上做笔记的记者一直紧跟着主讲人的步伐,始终走在采访队伍的最前列。她是《经济日报》总编室编辑郎竞宁。要让读者在自己的报道里有新的收获,是她做深度报道的态度。

  翻开郎竞宁的笔记本,除了密密麻麻的采访信息外,竟还有随着采访逐渐深入,又快速随手记下以便提示自己发散式提问的思维导图。这是她总能再深挖一步的秘诀。

  除此之外,她的笔记本上还有一个个随手标记的圆圈,这些圆圈圈出了受访者脱口而出的金句,圈出了金句中蕴含的细节和故事,圈出了采访瞬间的感受,圈出了寓情于景的勾连。

  落在笔头的圈画,更是脑力的体现。“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负责人有一句话就说得很好,我记录下并圈起来,是提示自己这句话可以作为我报道的开篇——从西大门到东大门,我们走进的不仅是一条道路,更是整个枣庄石榴产业的发展带。”郎竞宁说。

热切的期待 约定续写现代化建设新篇

  漫步阳光海岸绿道,邂逅一场休闲与浪漫;穿梭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感受防风固沙的智慧孕育出的生态公益型林场;走进特色民宿,体验宜居之城的慢生活,然而这些还不是日照的全部。

  “我更关注文化引领乡村振兴”“我想了解法治护岸的更多亮点”……在抵达日照当晚的餐桌上,青年记者们围坐在一起热聊起来,海关传媒记者李诚表示,对行程最后一站日照港的采访迫不及待。

  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以来,日照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建成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国务院支持建设大宗干散货智慧绿色示范港口,推动传统港口向智慧绿色港口迭代升级。

  李诚表示,经过连日来与其他记者朋友交流学习,在业务上得到了许多启发,并想在对口的点位日照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希望能在日照港发出更精彩的提问,挖掘更多智慧海关的生动案例,把报道写出特色、写出新意。”

  郎竞宁用幸福感、科技感、责任感总结日照站调研活动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在充满幸福感的日照看到了生动例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创能力,深入调研科技企业过程中,一个科技感十足的日照向我们走来。脚力是基础,笔力是落点。此次活动为我们带来践行‘四力’的宝贵经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我们青年记者责任在肩。”

责任编辑: 于珊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