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融合与成长:江西日报社“记者之家”大学堂的人才培育之路

2024-10-23 09:45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字号: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融媒本领,推动媒体高质量发展,江西日报社将“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列入报社年度培训计划。这里既有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秘诀,又有好记者的成才路径,还有媒体前沿探索的生动实践。经过一个多月的线上全员培训,报社采编人员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真正达到了以学提素质、增才干、长本领、促融合、练队伍的目的。

  江西日报社“国际传播”学习小组一起学习“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国际传播方面课程。

  全社总计582人参加“记者之家”大学堂培训,其中持有记者证人员450人,其余132人为自愿学习,参与学习人员覆盖全社采编人员,包括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大江网、江西新闻客户端、经济晚报、江西工人报、江西商报、东方女报等集团所属媒体采编人员。截至10月20日,我社采编人员在“记者之家”累计完成23522个学习课时,99%以上的学员完成了40个学时的学习目标。胡武龙、程翊、蔡铖歌、吴欣荣四位学员学习积极,完成50个以上课时。

  多措并举抓管理 确保培训实效

  今年6月以来,江西日报社充分利用“记者之家”内容丰富、时间灵活、使用简单等特点,让学员在“指尖”随时随地学,多措并举抓好线上培训管理,助力全社采编人员练好“内功”。

  强化领导,精心安排部署。社委会高度重视,江西日报社社长黄万林要求集团“报、刊、网、端、微、云、屏”全媒体采编人员提高政治站位,全覆盖、分步骤、多层次组织开展学习,持续在深学细悟、学思践悟上下功夫;副总编辑朱彦作为分管领导,带头学,并积极统筹谋划、部署指导培训方案,及时跟进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同时要求采编人员突出重点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和解决问题学。报社人事处将此次线下培训工作列为采编人员年度培训考核重要任务,确保线上培训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压实责任,形成培训闭环。为了让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江西日报社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即报社人事处负责统筹全社“记者之家”培训工作,江西日报各采编部门、各子报刊网端重点抓好本单位采编人员在线学习。每个部门、单位派出一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采编骨干作为管理员,加强对本单位参学人员动态管理和服务保障,同时督促单位采编人员按时完成学习进度,形成业务有指导、人员有管理、进度有督促、学分有统计的工作格局。

  精准滴灌,提升学习效能。此次培训采取“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记者之家”的基础课为必修课,选修课则由学员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同时,采取“周监测、旬通报、月评比”的形式,进一步激发采编人员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学习进度靠前的学员提出鼓励和表扬;对学习进度落后的学员,利用工作群进行点对点劝导,确保在线培训取得实效。

  学用结合,力促成果转化。江西日报社将“学出成果,做出成效”作为此次线上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针对不同媒体、不同岗位、不同层级、不同专业参训学员,按照类别分为消息通讯、新闻评论、重大主题、舆论监督、融合创新、典型报道等多个学习小组。各小组组织开展学习交流活动,结合自身培训收获、工作经历和具体案例,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行主题发言,交流碰撞思想,相互学习经验,共同进步提高。同时,引导采编人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报道中。

  借助独特优势 有效满足培训需求

  “记者之家”大学堂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多元化的学习内容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解决了新闻单位培训成本高、内容针对性不强、范围覆盖不全面、评估反馈不及时等痛点问题,满足了采编人员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需求,为新闻单位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全员学习随时随地。学习是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主题。面对媒介技术发展带来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很多新闻人明显感觉到“本领恐慌”,渴望通过学习获得自我提升。但新闻人日常工作繁忙,24小时待命成为常态,易陷入“工学矛盾”,不能全心投入学习中。“记者之家”最大优势在于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解决采编人员培训过程中工作与学习矛盾,实现了培训范围全覆盖。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微信小程序和PC端随时学、随地学、常态学、跟进学,满足了采编人员学习的个性化需要,实现了培训模式由传统的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向随时、随地、随“意”的转变。

  江西日报社“美术设计”学习小组交流“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学习心得。

  营造比学赶超氛围。线下的新闻培训由于成本、场地、师资、时间等限制,不能完全做到精准匹配,难以调动采编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不明显也难以监测。依托“记者之家”,大家则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岗位需求等,帮助采编人员个性化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课程,课程还可反复观看,实现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对接,提高了学习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次培训反响好,除报社统一采购的课时外,另有28人主动自费充值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这次学习课程丰富,既“解惑”,又“解渴”,后续将坚持常态化学习“记者之家”的课程,不断“充电蓄能”,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有效降低培训成本。线下的采编培训一般从学员、时间、场地、师资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很大程度上占用了新闻单位有限的培训资源,容易出现培训费用高、学习效果差的现象。“记者之家”学习方式在课程的数量、类型、范围、统计、反馈、共享等方面都远远优于讲座形式的培训,节省了大量的线下培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成本。此外,各单位通过“记者之家”可以即时查看学习任务进度、统计学习情况、分析统计结果、指导培训计划,大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锻炼了队伍。

  丰富特色内容 助力采编人员练强“内功”

  经过一个多月的线上培训学习,大家结合各自采编工作岗位进行了分组交流讨论。大家认为,“记者之家”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系统学习交流平台,既有理论武装,又有业务实操,既锤炼了“四力”、提振了精神,又增长了见识、培养了能力。

  (一)学有所获,政治上更加坚定

  “记者之家”大学堂课程丰富,涵盖面广,开设了基础课、实务课、公开课等精品课程。大家纷纷表示,这次系统的学习不仅是一次新闻专业知识的全面升华,更是一场触及心灵、引领职业生涯新航向的深刻洗礼。特别在培训过程中,报社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此次线上的“必修课”,要求全员须学习完成基础课中的全部课程,总计12个课时。这些理论课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让大家深刻认识到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新时代新闻人的职责与使命。

  “刘书记讲的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我深刻了解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息日报编辑邓静葳听完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刘思杨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职责使命》视频课后有感而发。理论评论部的编辑黄仕琼学习了《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队伍》等课程后表示,作为党报工作者,要以党报人的政治觉悟和使命担当,握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个“定盘星”,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党发声,为人民代言,为新时代放歌,将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于新闻舆论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

  江西日报社召开“记者之家”大学堂教育平台学习交流分享会。

  学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等课程,江西商报记者张宇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记者,心中有人民,不仅是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赋予新闻人的使命,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今后要把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二)学有所悟,思想上更加自信

  学习贵在入脑入心。经过系统学习,副刊部新入职的编辑谢龙龙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信心。他说,“记者之家”汇聚了来自全国新闻行业最优秀的师资力量。通过参与在线讨论、观看讲座和案例分析,得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领域的新闻实践,拓宽职业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让自己以后的报道更加深入、生动、有影响力,在新闻采编、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是职场新人的江西新闻客户端编辑汪凯凡也有同样的学习体会。通过一系列精品课程学习,他学到很多新颖创新的新闻报道技能和思路,让他对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如何肩负起时代赋予新闻人的重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他深感自己在新媒体时代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如多媒体元素的运用、新技术的探索等。他表示,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争取打造更多正能量的爆款之作,在增强新闻“四力”的同时,不断创新求变。

  国际传播中心的记者吴薇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如何打造爆款微视频》《找到新闻传播力的“触点”》等课程学习中,她深刻理解到,要想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成功,就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新媒体的特性,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递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

  (三)学有所思,行动上更加自觉

  民生部的记者曹章保通过学习《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报道》,了解到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对舆论监督的需求以及新时代舆论监督的路径探索。他结合自身从业经历,认为做好舆论监督要走好群众路线,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守纪律底线;要去新闻现场体验,只有现场调查,才能在喧嚣中找到真相,才能写出有分量的深度文章。

  经济晚报社记者胡燕梅是此次学习的活跃分子。她认为,“记者之家”不仅为我们新闻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系统学习与交流的高地,更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实现了深度融合。通过系统的理论课学习,夯实了新闻理论基础,进一步提升了政治素养。基础课和实务课的精心设计,既覆盖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等基本技能,又通过专业老师的案例分析,让我们在实战中学会如何捕捉新闻点、撰写高质量稿件,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大家的专业技能。

  江南都市报新闻中心记者皮婉婷从事采编工作两年多,她说,在“记者之家”大学堂,媒体前辈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初心不变,脚踏实地才能写出好新闻、好故事。作为青年记者,未来将以青春作桨、以梦想为帆,脚踏实地,深入实践,以积极的心态实干苦干,真诚对待故事与文字,用拼搏的青春力量奋力在自己新闻从业之旅书写灿烂篇章。

  (四)学有所用,实践上融会贯通

  大家要带着问题学,有针对性地在“记者之家”上取经问道,把学习成果收获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举措、开展工作的本领。“问政江西”是大江网老品牌栏目,传统的网络问政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问政江西”负责人李运辉学习了《改进创新网上新闻舆论工作》课程后,将学习到人民网网络问政的诸多创新案例和成功经验,运用到“问政江西”平台的建设中,积极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栏目设置,不断寻求直播问政等网络问政的新模式,创新推出“问计江西”平台,不断延伸服务群众的“触角”。他表示,“记者之家”大学堂通过资深编辑记者的授课,让大家掌握了更多高级的新闻采写技巧,如深度报道的选题策划、人物专访的沟通技巧、复杂事件的多角度剖析等。这些采编技能已经在“问政江西”栏目报道时体现出来。

  江西工人报记者贾明在学习重点关注了当前新媒体在传播党的声音方面的作用。通过学习《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从任仲平文章看大型政论的探索与创新》等课程,他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党的声音传播面临着信息繁杂、传播渠道多元化的挑战,如何有效地筛选、整合、传播信息,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他结合授课老师讲的案例及工人报社的定位,积极探索新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创新表达方式,将党的声音传播融入日常工作中。

  江西日报社通过“记者之家”大学堂的培训,不仅强化了采编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望未来,期待着“记者之家”大学堂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优化,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学习资源和金课服务,不断拓展和完善平台培训、商务和增值服务功能,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结构合理、服务优良的培训平台,成为新闻工作者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学习本领、共同成长的社区,为新闻工作者提升自我、实现职业发展、推动新闻行业健康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作者:江西日报社朱彦、胡武龙)

?

责任编辑: 张泽月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6881